1958年,粟裕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总参谋长的岗位,从此离开了一线军队。然而这位百战将神虽然身不在军队,但却如同一位定海神针一样无处不在。国难思良将,他就像一把削铁如泥的利刃,虽然已经收剑入鞘。然而一旦国家有事,他必将绽放出耀眼的寒光。
一、毛泽东对粟裕的器重
自1958年后,中苏关系逐渐交恶,原本并不存在军事压力的北方,变得险象环生。与此同时,蒋介石在和美国台湾依然小动作不断,妄图反攻大陆,复辟其反动政权。
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,毛泽东再次想起了粟裕。在毛泽东心目中,粟裕一直是他麾下最会打仗的将领之一。从抗战到解放战争,粟裕给了毛泽东无数惊喜。在抗战末期的天目山战役中,粟裕三战三捷,大破顽军。毛泽东便高兴地预言道:“粟裕将来可以带领四五十万军队。”
在整个解放战争中,我军进行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,歼敌3万以上者38次,其中粟裕指挥华野打了12次。每役歼敌5万以上的战役有23次,其中粟裕指挥了8次。
解放战争第一年共歼敌112万人,其中有43.4万人是被华野歼灭的。因此毛泽东称赞华野为“全国战区战绩最大的军队”。
在三年解放战争中,解放军共歼敌807万,其中华野歼敌245万人,占总数的30.4%,居全军首位。
要知道我军在解放战争中,执行了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政策。也就是在关内进行防御,争取全据东北。只要东北获胜了,全国局势就盘活了。因此无论是粟裕陈毅的华东,还是刘伯承、邓小平的中原,亦或是彭德怀的西北,都是为东北打掩护。即使关内全部变成了游击区,只要东北赢了,依然有翻盘的机会。
然而粟裕硬是将一个较为次要的战场打成了主战场,他通过一系列进攻性战役,与国民党主力军团逐鹿中原,并且大量歼敌。东野还未入关,华野就已经联合中野,将国民党逼入了绝境。随后在淮海战役中,华野、中野联合歼敌55万人,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主力部队,江南基本可以传檄而定,将解放战争的进程大大提前。而这也让毛泽东对粟裕刮目相看。
1949年9月,粟裕当选为三野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,出席了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。其后,毛泽东将解放台湾的任务全盘交给了粟裕。朝鲜战争即将爆发,毛泽东又准备将粟裕派往东北,组建东北边防军,随时准备入朝作战。
“闻鼙鼓而思良将”,粟裕已经成了毛泽东心目中可以随时救火的方面军将领,可谓是即插即用。
1958年后,粟裕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军队。但是毛泽东却从未放弃对粟裕的关注。蒙哥马利来访后,毛泽东在与蒙大元帅的闲谈中,更是称赞粟裕为“最会打仗的将领”。
1959年9月15日,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军委扩大会议,他左瞧右瞧,发现粟裕不在。于是他指着在座的罗瑞卿说:
“你去对粟裕讲,告诉他。就说是我讲的,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,一定要请你粟裕参加。”
几个月后,粟裕果然应邀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。在会议上,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,还专门转过脸对粟裕解释说:
“粟裕啊,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!”
二、位卑未敢忘忧国
虽然长期愿意一线部队,然而粟裕从未忘记我国的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安全。1962年粟裕到福建视察。当时蒋介石趁大陆经济困难之时,屡次在东南沿海挑衅,妄图“反攻大陆”。粟裕听取了福州军区第一政委叶飞的汇报后,亲赴闽中泉州湾等地进行调查研究,形成了一个作战预案。
当时福州军区已经有了一个中央军委批准的作战计划,粟裕准备将自己的构想带回北京上报军委。当时军区司令韩先楚再三请求他讲一讲。于是粟裕决定不计个人利害,突破限制到部队的禁令,给大伙儿讲一讲。
粟裕的计划是一个关门打狗的战术,他敏锐地预测到,蒋介石第一个目标将是福建沿海。只要在福建沿海多加戒备,蒋介石一定会知难而退。但是以老蒋的秉性,他又一定会退而求次,袭击粤东、浙南以及浙东沿海。因此该地区也要加强戒备。
不出粟裕所料,蒋介石果然放弃了福建,转而在粤东沿海制造事端。而严阵以待的大陆军民果然关门打狗,将这伙敌人全歼。
1965年10月,中苏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,有从唇枪舌剑转向真刀真枪的趋势。最高统帅部开始全国备战。而多谋善断的粟裕,再一次受到了统帅们的关注。
10月2日,林总造访正在上海休养的粟裕。林总关切地说:“你现在身体不好,主要是休息,等你好一些,可以多到部队里去跑跑,看看部队的情况,发现什么问题,或者有什么意见,可以直接反映面谈,打电话或者写信都可以。”
谈话中,他还问粟裕对部队工作和国防建设有什么意见。在离开粟裕住所之前,林总还叮嘱,等身体好一些,可以多到部队走走。林总的叮嘱,等于取消了当年中央书记处主要负责人限制他接触部队的决定。
对此,粟裕非常欣喜,叶剑英也相当兴奋。叶剑英认为,中苏之间随时可能发生战争,而这正是粟裕用武之时。于是他告诫粟裕不要顾虑军事科学院的小事:
“不要换小班,军科就让宋时轮、钟期光他们去搞,要准备接大班。你是战将,要准备打仗。”
他不仅赞同粟裕多下部队走走,还决定组织一个班子随同前往。11月24日,粟裕根据林总的交待,对今后的作战做了一些思考,写出了《争取局部制空权和增训飞行员》的报告。
而就在粟裕忙着视察部队的同时,战争的乌云已经笼罩在纵横万里的中苏边境之上。新中国成立后,苏联在边境本没有军队。但从1964年开始,苏联开始在中苏、中蒙边境大量驻军,总数达到54个师共计100万人,并配备了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量武器。在海上,红旗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不断扩充,并屡次在中国领海附近耀武扬威。
1969年,中苏两国终于在珍宝岛开打,此战之中,苏联受挫。其后苏联在铁列克提伏击了我军一支巡逻队,给我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。
百万大军压境,给我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。苏联陆军以装甲部队为主,内蒙、华北广大的戈壁以及平原是苏联最为舒服的战场,可以在顷刻之间突入我军腹地,直接威胁北京。
而北京军区,则直接成为了前线。此时的北京军区,拥有七八十万人的雄厚部队,并有名将李德生坐镇。一旦战事开打,李德生就要担起抵御苏联的重责。
然而北京军区的纪政委却认为,李德生确实能力出众,但指挥数十万大军,他可能没有经验。他的儿子纪坡民回忆说:
“我父亲虽然也是个老八路,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,但他一直是个文官,是搞地方工作的。父亲说,他虽然也算打过仗,可那是剿匪,最多也就指挥过一个团的兵力,还是一些地方部队。正规军的大兵团作战,他完全没有经验。”
至于李德生,纪政委则说:
“军事上的事,我确实不懂,李德生比我强一点,但最多也指挥过一个军。”
很显然,在政委看来,李德生也不具备大兵团指挥的经验。因此纪政委想起了粟裕。
后来他回忆说:
“我对这件事很担忧,也有自知之明,急中生智,去把粟裕请来了。那是我军的名将,百万大军的统帅。粟裕一听说有仗打,精神来了,高兴得很。我给他配了好几个作战参谋,坐上个吉普车,在边境防区漫山遍野地转了几个月。”
从1970年4月5日开始,粟裕先后踏遍了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内蒙古、河北五个省、自治区,行程长达50天,一共7000多公里,对兵要险塞做了实地勘探,看望了驻军,了解其心生,获取了第一手的资料。回到北京后,粟裕立即着手搞出了一份对苏防御的作战方案,而这也让广大官兵安下心来。
三、中国现代化战争之父
然而即便提交了报告,粟裕依然非常不放心。在巡视边境期间,他还专门视察了被视为国防重点的“堆山工程。”那么何为“堆山工程”呢?
早在1964年,毛泽东在一场政治局会议上,就提出了自己对苏作战的想法:
“我们不要学蒋介石那样,让日本人长驱直入,很快就打入南京、武汉、长沙;不要学斯大林那样,让希特勒长驱直入,一下子就逼到莫斯科、列宁格勒城下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搞多条防线,阻止敌人向纵深空降,不能让他们长驱直入。”
然而要阻止苏军长驱直入,何其难也。苏军拥有大量T54、T62坦克,还拥有可以低空突防的图22轰炸机。在苏军主要进攻方向上,每公里配备有30-50辆坦克。欲挡住苏军,就必须先挡住苏军的坦克。但是内蒙、华北又皆为平原,无险可守。
因此我军提出了“堆山工程”,也就是在平原地区建筑人造山。从1965年开始,军委办公会议成立了5个修建人造山小组,首先天津、苏北进行试点。
按照计划,每座人造山需花费5000万元:山体为单峰菱形或双峰椭圆形,高度20—40米,正面250——400米,纵深120—220米;坑道轴线总长600—1000米,坑道口6—10个;工事能防御500—1000磅爆破弹的直接命中。
《人造山工程战术技术要求》下发后,工程兵们开始在北方边境大修人造山。
粟裕在视察边境途中,曾看望了7座人造山的官兵以及他们的防御工事。看完后,粟裕认为人造山攻城非常不妥。
首先,这些人造山距离前沿太近了,远离后方依托,守备方向也不对。粟裕认为,在现代战争中,面对敌人宽正面、大纵深的进攻,这种设防工程与二战时马奇诺防线十分类似,都是看起来挺吓人,基本上没有作用。钱也花了,人力费了,却皆是徒劳。
苏联大军一来,完全可以将这些人造山围而不打,其装甲兵主力只要绕过即可。而这些人造山上的驻军便基本成为了“死军”,并没有威胁敌军后方的能力。这不就是毛主席最为忌讳的“消极防御”吗?
因此粟裕建议:
“平原堆山目标大,耗费多,又容易为敌封锁或绕过,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,修堤坝、挖沟渠,在堤坝上设置火力点。”
在关注对苏防御的同时,粟裕从未忘记毛泽东对他的嘱托:“一定要解放台湾”。当年粟裕正欲率领50万大军渡海作战,然而由于美军的阻碍,计划不得不告吹。因此台湾成为了粟裕心中永远的痛。在家中,他总是站在台湾地图下思考不止。
1967年,粟裕率领军事代表团出访刚果,并在返回途中在巴黎做了短暂停留。这是粟裕第一次到巴黎。第一次来巴黎的人,一般都会参观市内的名胜古迹以及世界知名的博物馆。
然而粟裕却说:“我想去诺曼底登陆场去看看。”
次日一早,粟裕便在使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,参观了当年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场。在参观过程中,粟裕提出了很多问题,有的问题,陪同人团做出了解答。有些问题,工作人员就请纪念馆人员解答。
然而粟裕的问题太过专业化,纪念馆的人员也给不出满意的答复。比如粟裕十分重视登陆战役使用过的登陆工具,以及在战役的最初几天,盟军在塞纳湾构筑的人工港。他仔细询问,甚至刨根问底,比如人工港为什么能浮动?水泥墩的体积有多大?大小是否一样?又是怎么浮起来的?又是如何固定的?
他见解说员答不上来,于是便亲自带着陪同人员来到海边,并找到了当年人工港的一些遗骸,一一丈量,仔细计算,这才解决了粟裕的问题。
那么粟裕为何对异国的登陆战役如此上心?这正是粟裕的一个重要特点,就是重视调查研究,不断从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中吸取有用的东西,通过不断地积累,着眼于变化的情况,通过缜密的思维,对当前建军、作战。国防建设提出新见解。
而粟裕之所以如此关心诺曼底登陆场,就是因为他想从这次举世闻名的登陆战中汲取未来登陆台湾的经验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虽然台海前线有所缓和,金门炮战也逐渐停止了,但苏联在北方的军事威胁却有愈演愈烈之势。如何抵御苏联的装甲洪流,依然是我国国防的重大课题。
为了帮助我军抵御未来的入侵,粟裕结合他多年的研究,做了题为《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》。
在这篇报告中,粟裕提出了几个堪称石破天惊的观点。
首先,粟裕认为我军长期以来,一直在不恰当地强调“人的因素第一”,而对人的因素要发挥人对科学技术的发明,人对新武器的掌握能力却不予重视的情况。这个观点被淹没掉了,不准提,也没有人敢提,怕戴上右倾主义帽子。
但粟裕认为,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,这种变化已经对一些传统战法提出了挑战,我军必须要正视这个现实,必须加强高科技装备的运用。
其次,粟裕还提出一旦帝国主义入侵,不能再遵循往日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、坚持运动战的老观点。粟裕认为,帝国主义一旦入侵,必然是依靠先进装备,先发制人式的闪击作战,很可能海陆空一起来。这个时候,我军几十万人、上百万人,甚至几百万人展开,必将遭到大量伤亡,恰恰上了敌人的当。
而我军应该做得是什么呢?一是不要过早与敌人决战;二是在战役、战斗上要集中一部分兵力打防御战、消耗战;三是贯彻重点设防、重点守备原则,绝不能让敌人长驱直入。只有固守到一定程度后,才能予以放弃;四是在坚守防御的紧密配合下,抓住战机,歼灭突击冒进的敌人以及侧翼暴露的敌人。
要知道粟裕是以运动战见长的,擅长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。而这种运动战术,也是我军一直强调的。但是不看客观情况,一味讲究运动战,又成了教条。在敏感的年代,如果讲坚持防御战,是会被扣上“消极防御”的帽子的。
然而粟裕却认为,面对强敌,该防御还是要防御。若我军装备没有大幅度改善,即使想打运动战也打不起来。
粟裕这番话非常搭档,也是对毛泽东“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”的军事思想的新的科学阐释。
粟裕的这个报告,引起了军界的强烈反响。很多人认为,粟裕所讲的内容,是他们所想的,也是他们所不敢说的。然而粟裕大将却能不计较个人得失,将这些东西有条理地详述出来,真是了不起。总部机关得知了粟裕的报告后,立即编成册子,收录成录影带,组织干部收听和讨论。
粟裕虽然长期远离军队,但他依然不计个人安危,从实际出发,不断为我国国防事业出谋划策。粟裕这把利刃虽然一直没能出鞘,却依然能震慑敌人,给全党全军以及全国人民以无穷的信心。就让我以粟裕的一首抒怀诗来做个解围吧!
半世生涯戎马间,一身系得几安危。沙场百战谈笑过,际遇数番历辛艰。松苍敢向云争立,草劲何惧疾风寒。生死沉浮寻常事,乐将宏愿付青山。
在线客服
电话咨询
官方微信
返回顶部